躲在心靈深處的那個孩子

前幾天到書局買書時, 看到櫃台邊擺著一疊某翻譯小說的試讀本, 便順手帶了本回家.

書中敘述一個小男孩, 在承受失去母親的傷痛後, 隨即又面臨父親再娶的殘酷事實. 面對繼母和同父異母弟弟, 男孩心中升起了深深的恨意. 男孩將如何走出喪母的傷痛, 以及戰勝因嫉恨而在內心深處無限膨脹的惡魔, 從而為自己找到成長的力量和勇氣?– 這是試讀本對原書的簡單敘述.

試讀本的封底還有這麼一段話: “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; 而每個小孩心裡, 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”, 讀來感觸良多.

曾經也在一本書上讀到過: 童年時的傷痛若沒有適時的得到療癒, 那些傷痛將隨著童年時的我們, 一起躲入意識深處 – -. 也就是在我們的心靈 (意識) 深處, 將永遠躲著一個沒長大或帶著傷痛的孩子.

好友的父親幼年喪父, 他的母親為了生活, 不得不或日或夜外出工作賺錢. 當時才四五歲的伯父, 只能獨自在家. 而為了省錢, 還被一再叮嚀: 必須早早吹熄油燈上床睡覺. 人天生怕黑怕暗, 一個四五歲的孩子, 又如何能夠例外?

或許因為成長過程特別艱辛, 養成了伯父後來獨立堅毅的性格. 然而, 那個孤獨無助的男孩, 卻在伯父七十幾歲時, 從他的意識中逃出, 讓原本在好友家人心目中, 一直是堅強勇敢形象的父親, 顯現出極端脆弱的一面.

記得幾年前好友曾經告訴我, 每當伯母要外出時, 伯父總會想要跟著. 如果實在不能跟 (如伯母參加彼此默契不帶另一半的同學會) 的時候, 必定會跟伯母哀求: “一定要快點回來哦!”. 想當時, 我和好友還一起笑著伯父, “越老對伯母越依戀”. 後來好友家人才發現, 每當伯父一人在家時, 常躲在房裡不敢出來, 顯然非常沒有安全感.

這時大家才知道, 童年時的孤獨和恐懼, 對伯父傷害之深. 更重要的是, 那陰影從來不曾自他心中褪去. 想來令人心酸.

或許,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, 也都躲著一個因傷痛太深, 以至未能長大的孩子吧?! 又或許, 那個童年時的我們, 也正等待著有一天, 從隱躲甚至禁錮的意識中跳出, 再一次期待被關懷被療治. 只是, 儘管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無助的孩子, 我們是否真的就有能力, 回頭安撫,治癒童年時那個受傷的 “我”?

很好奇書中那名叫大衛的男孩, 如何為自己找到成長的勇氣和力量? 但終究還是沒買來正式的發行本. 因為總是想: 那個童年時期的他, 最終會不會也難免要悄悄的躲入他內心深處, 像伯父一樣, 當他很老很老的時候, 在每個孤獨無助的時刻, 還是會思念呼喚著他的親娘?

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